不想给人“添麻烦”,但他们仍“被牵挂”
上海视障人士封控期间的生活状况,引发社会各界关注、关心和关爱
记者 刘雪妍
上海一下子安静了下来。
浦东新区的盲人按摩店里,视障人士陈婷倚在窗前,从3月28日开始,车辆行人的声音就变得稀少。手机读屏软件提示,有新的物资送来了,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声音。
被困在黄浦区宿舍里的苟英,很久没听到街面上老人们讲上海话了,他摸索着将米倒进电饭锅,大米粥“噗噗”的声音,每天陪伴着他和同事们。
每天早晨,刘同舟起床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手机用辅助读屏软件“看”新闻,了解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。蔬菜吃完了,他尝试用App抢菜,但盲人使用软件实在不易,尽管每天准点开抢,却从来没抢到过。
这座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里,有视障人士约9万人,其中全盲约3万人。生活被“暂停”后,因为没办法参与团购、抢菜,他们有人一天喝两顿白粥,有人连榨菜都要数着吃……
不过,在各方帮助下,这些看不见的人,正在被看见。
陈婷,封控在按摩店,11人
位置:浦东新区浦东南路
“明眼人都说买菜不容易,我们就更不容易了”
终于熬到了4月1日,浦东还没解封,陈婷和同事们有些慌。他们按照食量,预备了5天量的大米、面条、方便面等食物。但现在,蔬菜吃完了,仅剩的佐菜是几包榨菜,一包80克,数着个数分给每个人,每包够大家吃两天。大米剩了十几斤,每天一人3两米,也要算着吃。每次从米袋里舀米,陈婷都心惊胆战的,总担心第二天没得吃。
陈婷是浦东一家盲人按摩店的店长,店开在一栋27层的商务楼里。封控突如其来,她和同事们被迫住在店里,像守着一座孤岛。
他们7男4女,各住一个按摩间,有人全盲,有人半盲,视力最好的一个,也只是勉强可以趴着拿放大镜写字。大家年龄参差不齐,来自五湖四海,河南、湖北、山西、山东、贵州等等。有好几个人都和陈婷一样,在这家店干了十几年了。
店里有电磁炉,刚封控的时候,好心的保安送给他们一个电炒锅,被封在家里的按摩店经理也想办法送进来一些物资。
食物很快捉襟见肘。他们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手机,听新闻、音乐、小说,微信聊天都不是问题,但团购依然难操作,等读屏软件把团购的食品一一读完后,商品早就销售一空了。陈婷说,“明眼人都说买菜不容易,我们就更不容易了”,在商住楼里,没有团菜的渠道,有时候经理好不容易在网上订到菜,过了两三天,又说订单被取消了。
雪上加霜的是,4月3号,有位同事生病了,从咳嗽、感冒,到发烧,大家都有些害怕。“我们打了110和120,也联系了社区和居委会,希望找些药,但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办法,只能等着。”陈婷说,当时有种“求天无路,求地无门”的感觉。
得病的女孩是店里最年轻的,只有22岁,小姑娘怕传染给同事,自己在房间里尽量不出来,上完厕所也严格消杀。好在大家在上海志愿者群里的求助很快有了回应,有好心人找快递小哥送来一盒感冒灵,还有两片退烧药。女孩吃过药第二天就退烧了。
封控的日子里,饿了吃饭,困了睡觉,大家对时间的概念都有些模糊了。物资紧缺的几天里,因为焦虑,睡眠多少也受到了影响。有个40多岁的大姐,睡到半夜,还要起身去摸一摸米袋子。
作为店长,陈婷通过各种能想到的渠道去寻找物资。度过了那三四天的“危机”后,情况慢慢有了转机,残联、居委、邻居都送来了食物,经理团购的肉和菜也陆续抵达。“拿到肉之后,我们炖了一锅骨头汤,蒸了点米饭,狠狠吃了一顿,那天真的很开心!”
更开心的是,在志愿者群里填报信息后,他们前天收到了上海市华侨基金会送来的物资。“110斤大米,110斤面粉,鸡蛋、油,还有11个蔬菜包,里面有土豆、黄瓜、卷心菜、大白菜,都很新鲜,我觉得接下来维持个20天没问题。”陈婷说,收到物资后,有人抱着油和米,高兴地转圈,有人赶紧拍照发给家人。“平时大家都报喜不报忧,和家人视频也只是说一点简单的情况,怕家里人太着急。”
“有物资就淡定多了,心里有底了,睡觉都踏实了。”陈婷声音明快,性格也很开朗。
现在,陈婷和同事还在封控中,每天会操练服务礼仪,并互相按摩,提升技术。“感恩所有救济过我们的人,我们能回报的就是我们的技术,解封后,我们想请帮助过我们的爱心人士来按摩,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。”
苟英,封控在小区宿舍里,8人
位置:黄浦区南塘浜路
“在这样的日子里,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”
距离陈婷7公里外,苟英和同事们被封控在黄浦区的小区里。小区在老年大学附近,距离他们在海兴广场的盲人按摩店步行大概十几分钟。他们住的楼靠着马路,以前路上车声人声交杂,最近安静了很多。
一室一厅的房子里,住着8个30多岁的小伙子,睡上下铺。封控后,除了吃饭和上厕所,大家基本上都在自己的床上,多几个人下床活动,空间就会显得有些局促。
早在3月13日,他们小区就封控了,14天后刚刚解封,浦东又开始全域封控。“赶在浦西封控前,我们囤了四五天的东西。因为平时都是吃盒饭,很少下厨,所以准备还是不够充分。”苟英说,菜吃完后,挂面也没了,很快就只有大米了。他们试着团购过一次,200块钱的蔬菜包里,只有几个西红柿、几根黄瓜和几颗莲花白,只够吃两天,而之后连团购都很难抢了。
居委送过几次物资,每次也只够吃一两天,他们一天喝两顿粥,米快没了的时候,粥也只能喝一顿。“饿了就忍忍,喝点水也行。我们知道物资紧缺,抢购很不容易,所以很不想给别人添麻烦。”苟英的想法和很多盲人一样,不到万不得已,不轻易给街道、残联或是爱心机构添麻烦。他知道,各个部门都在尽力,但求助的人太多,很难在短时间满足每个人的需求,所以一直没开过口。
但有不少人都惦记着他们。
封控后,店里一些老顾客在微信上问候他们,还有人想办法找快递小哥送来了一些方便面和八宝粥。有个顾客是医生,下班后专程到苟英他们宿舍楼下,送来了一些蔬菜、面包和面粉。“这个大姐打电话说送了些物资来的时候,我们真的很感动,在这样的日子里,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。”
苟英是西安人,20岁出头就来了上海,现在已经十几年了。“我们是从全国各地来的,上海赚的比老家多,如果没有疫情,大家肯定从早到晚都在店里认真工作。”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0时30分到晚上11时,生意好的时候能全部排满,大家一起上下班,生活稳定而规律。
平时,苟英和老乡们联系密切,大家工作地点不在一个区,但经常约着见面,前些天,有老乡发给他一个小程序,说填写后能收到爱心物资。没想到刚填好,苟英就接到了腾讯基金会志愿者和上海华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,他如实讲述了自己的情况,并提供了相关照片后,很快就收到了物资。
在发来的视频里,苟英很开心地介绍,“这是我们昨天和前天收到的物资,你看,这么多”“这是我今早做的西红柿炒蛋、辣椒炒鸡蛋”……虽然还不知道“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”,但他想着,等解封了,要到店里好好给大家服务。
刘同舟,封控在按摩店,10人
位置:浦东新区利津路
“在摸索中吃上了这个月最美味的一顿饭——番茄炒蛋、青椒炒包心菜”
被封控后,刘同舟和同伴们心态比较平和,因为从3月中旬开始,他们就在街道工作人员和朋友们的建议下,做了一些准备工作,“我们备了一些方便食品,还有两袋大米、一些蔬菜,想着如果封控一周,这些储备足够了!”
店里日常洗澡、睡觉都不成问题,但做饭和买菜却犯了难。
平时他们都吃外卖,没人会做饭,这次只能用手摸索着,试着做一些。店里没有明火,只有一口很小的电炒锅,一次可供两人吃饭,每次炒菜都得起四五锅,两人一组分着吃。因为平时不做饭,店里也没有什么调料,只有一瓶老抽和一包盐,做菜时凭感觉放一些。“我们不讲究,烧熟了,有个味儿就行。”刘同舟笑着说,自己来自河北农村,从小吃过苦,不介意这些。
囤的食物消耗很快,为了节省粮食,他们开始一天只吃一顿。蔬菜吃完了,只剩下大米,就把白米饭多加些水做成稀饭,再撒点盐,一人一顿吃上大半碗。虽然他们也尝试通过各个App抢菜,但支持盲人阅读、操作的App实在不多,仅有的几个尽管每天准点开抢,却从来没抢到过。
4月15日,刘同舟在一个盲人招聘信息群里听好多盲人朋友在讨论一个链接。打开一看,是一个腾讯小程序,向上海疫情下困境老人、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生活物资支持。
大家一合计,多几个人填,希望更大。于是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,3个人立马填写了,并留下了地址和电话。没过两天,大家先后接到了工作人员的核实电话。4月19日开始,好消息接连不断——街道发来了蔬菜等食物,吃了半个多月白米饭后,终于有了别的东西可以吃;接着,居委会又送来了一些食物;23日,店门口来了一辆货车,上海华侨基金会送来的食物也到了店门口。
接到司机电话后,刘同舟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。“原来是真的,真给我们送吃的来了,我们高兴坏了!”把一箱箱物资搬进店里后,他们数了数,整整10箱,每箱都有大米、面粉、食用油、鸡蛋。大家瞬间沸腾了:“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!”
第二天,基金会又送来了蔬菜,每人3箱,里面有白菜、洋葱、土豆等9种新鲜蔬菜。有了鸡蛋和蔬菜,他们琢磨起了新菜式,轮番下厨,在摸索中吃上了这个月最美味的一顿饭——番茄炒蛋、青椒炒包心菜。刘同舟说:“这真是雪中送炭,我的朋友都说我们撞大运了。我们真的好幸运,没有被社会遗忘。”(陈婷、苟英、刘同舟为化名) 【编辑:周驰】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