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少昆是研究员,可他一年有差不多150天下到地里。因为他的专业是作物栽培技术,“也就是研究农作物怎样种才能增产增效”。这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田间,而且通常“发不了高影响因子论文”。
李少昆所在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,像他这样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发、解决农业实际生产问题的科研人员有一批。用传统的“论文、职称、学历、奖项”等“尺子”来衡量业绩,他们普遍都感觉“灰溜溜的”。
2017年8月,中国农科院启动农科英才计划,李少昆被定为“领军A类”,这是领军人才中的最高级别,仅次于“顶端人才”的两院院士。
(相关资料图)
从“灰溜溜的”到最高级别领军人才,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奥妙在于,人才评价的标准变了——不再唯“论文、职称、学历、奖项”等,而是重业绩、重综合能力、重实际贡献。
与此相应,人才考核的标准也作出改变——考核期满,人才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强项作为得分项;对于引进人才,则留出发展时间,3年内免评。这就是考核而不过度。
具体到作物栽培,可以选择是不是全国主推技术、有没有相应标准和操作规程、做过多少技术培训等有利于技术落地的指标。李少昆课题组的“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技术”,在玉米主产区布局100多个点,已覆盖全国10%的种植面积,仅去年就进行了58场“田间课堂”培训,成为迄今“全院最大的物化技术”。正是凭靠这种“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能落地”的成果,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。
“破除四唯,要害在分类”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作科所所长钱前表示,对不同的人,用不同的“尺子”,其实是管理者自己给自己出难题;但一把尺子量到底,研究院所在当今人才资源竞争激烈大环境下将难以为继。所以,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。
“未来三到五年,将是作科所人才队伍新老交替的密集期”。钱前指出,内有青年领军人才缺乏、后备力量不足的现实危机,外部面临高校、外企等高薪诱惑的潜在挑战。加上农业科研具有周期长、量化指标少等特点,以育种为例,“毕业当助手10年、自己干10年、推广再10年”,常规情况下,“青年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?”
另一方面,从学科体系、人才队伍、科研平台,到重大产出、产业服务,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都是全国作物学科第一所。随便提起所里一个名字,可能都是业界重量级人物。在此意义上,他这个所长要担心的,不是“手底下没人”,而是如何让每个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。
钱前介绍,中国农科院启动农科英才计划3年来,作科所先后有43名专家入选,也是农科院入选人数最多的所。但“仍有一部分特别优秀的骨干专家、甚至领军人才未能纳入院级农科英才体系”——不是位子数量不够,而是分类评价考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——所有的评价考核体系,越往上,越不易细分;越往下,才越有针对性。
2018年3月,作科所进行了第一批所级骨干人才遴选,19人入选;日前完成的第二批遴选中,又有11人入选。和院农科英才计划相衔接:所骨干人才A类在遴选条件、岗位补助等方面对标院领军人才C类;又相区别:在院领军C类的遴选条件中增加了符合作科所学科特色的条件,比如,院领军C类有年龄限制,作科所没有,只看业绩。
而这些不同类别的人才名号,不仅是“让人舒心多了”;在薪酬待遇、科研条件支持、研究生培养等科研人员最看重的事项上,都含金量十足。用钱前的话讲,就是要让肯干事、能干事的人名利双收,多出、快出成果。
据介绍,对院“领军A类”人才,每年给予津贴30万元,科研工作经费150万元;在实验室、科研器材等条件支持,研究生培养保障等方面,也有优厚的安排。“领军B类、C类”人才则相应递减。成为“领军A类”之后,“光收入,就增加了一倍多”,李少昆表示,这份薪酬待遇,加上农业科研国家队的平台,在高端人才云集的中关村,都是“有竞争力的”。
“竞争力”的体现,就是3年来,作科所入选院农科英才、青年英才计划43名专家,没有一人离开;同时期,引进青年人才9人,其中不乏即将职薪双升的跨国种业公司高管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